張麗娜,女,,1983年出生,,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人,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政文采訪部記者,,也是我校文傳學院02級新聞學專業(yè)優(yōu)秀校友,。大學期間,她曾任《中南民族大學報》特邀編輯兼記者,、??洞髮W四年》首任社長、《學生工作通訊》執(zhí)行總編輯,。工作中,,張麗娜曾作為報道者、志愿者赴汶川災區(qū)一個月,,是那次抗震救災中“80后”的代表,,獲得中宣部“抗震救災報道先進個人”稱號。工作八年來,,她連續(xù)七年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業(yè)務考核優(yōu)秀,。2013年,張麗娜喜事連連,,被評為新華社“十大新銳青年”和新華社第九屆“十佳記者”,。
求學民大 成長于校媒
時至今日,張麗娜離開校園已經(jīng)八個年頭?;乜此哪甑拇髮W生活,,她是充實的忙碌的,有太多難忘的回憶,。她說,,雖然民大沒有名牌大學的光環(huán),但卻給了她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那時,,她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實習,,一邊打工,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的,,半夜煩擾宿舍值勤阿姨給開大門是常有的事兒,。“咱們民大是寬厚的包容的,,這是我們成長的養(yǎng)料,。”張麗娜每當和校友們回想起大學的經(jīng)歷,,言語中都充滿著感恩,,而那段在校媒的經(jīng)歷尤其令她難忘。
如今,,民大新生入學老生畢業(yè),,都會收到一本沉甸甸的《大學四年》。張麗娜就是這本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也是首任社長,。2004年上半年,經(jīng)過長時間的前期調查與準備,,當時新聞傳播協(xié)會會長張麗娜將一份策劃書交到了校團委相關老師手中,。接下來,新聞傳播協(xié)會的同學一邊等待著校團委的答復,,一邊討論著如果策劃書不被批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讓這本雜志誕生,,這種等待與討論的的過程可以想象是緊張而興奮的。其中她們討論的一個重點便是,,這本雜志應該叫什么,?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上,有人提議說:“不如就叫‘大學四年’吧,!”這確實是一個低調的名字,,卻很入心,。“大學”是空間,,“四年”是時間,,“大學四年”則構成一個循環(huán),體現(xiàn)了雜志的定位與方向,。
2004年6月,,這本雜志獲準創(chuàng)刊,成為共青團中南民族大學委員會旗下的一本校級雜志,,隨即新聞傳播協(xié)會改建為《大學四年》雜志社,,并成立編輯部,積極投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2004年9月雜志社第一次向全校招新,,雖然雜志尚未出版,三份封面?zhèn)溥x樣稿卻已經(jīng)擺在招新處的辦公桌上,,2004年10月25日晚七點,,第二學術報告廳,《大學四年》創(chuàng)刊號發(fā)刊儀式如期舉行,。以《2004年永遠有一種信念與我們同在》為起點,,以“理性、敏銳,、先鋒”為特質,民大如此便有了第一份校園綜合性雙月刊雜志,。如今,,在張麗娜等一批民大人的努力拼搏下,它已十年,。
對于一個文科學院的學生來說,,能夠創(chuàng)辦一本校級雜志,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這對于張麗娜當時帶領的團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精神鼓舞。在那段創(chuàng)刊異常艱苦卻純粹快樂的時光里,,心中的夢想是她們這群青年人前進的不竭動力與希望,。
在追求新聞的道路上,學生記者張麗娜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一本校級刊物,,在《中南民族大學報》做記者兼特邀編輯時,,在《學生工作通訊》任執(zhí)行總編時,她都一直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對每一次采訪任務都精心準備,,對每一份新聞稿件,都精心編輯,。在她看來,,新聞是十分神圣的東西,不容玷污,。也正是因為心中有夢,,在學生記者的這條路上,她迅速成長起來,。雖然她總是謙虛,,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但是她的努力已經(jīng)被很多民大人看在眼里,,2005年元旦前夕,因為她的這份努力,,她成功入選民間網(wǎng)絡投票選出的校園十大人物之一。
任職新華 成才于執(zhí)著
2006年,,張麗娜正式畢業(yè),。那時候已經(jīng)進入就業(yè)最難季,但她卻沒感受到太大的壓力,,因為她深信母校的培養(yǎng)讓自己積淀了深厚的競爭力,。各大媒體都在招人,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不過,,很多單位都只選擇重點名牌院校的學生。她沒有因為出身而放棄追逐的權力,。
記得那年夏天,,新華社人事局已經(jīng)給很多考生面試了,她背著自己一堆的實習期間寫的稿子,、校園媒體的作品,,毛遂自薦。就在招考老師即將準備返程的那一刻,,她誠心誠意地請考官給自己20分鐘面試時間,。也正是這來之不易的20分鐘時間,她被幸運地推薦到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實習,。實習歸實習,,最后要不要她還是另一碼事。不過對于努力是常態(tài)的她來說,,有了機會,,就等于說有了開始,果然,,三個月實習結束后,,她從實習生逆襲成為正式記者,,從事了最喜歡的新聞工作。
她常常對外人講自己太幸運了,。那一年新華社招人時,,海內外共要了兩百多人,她是為數(shù)不多的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她身邊更是高手如云?!半m然我考核年年優(yōu)秀,,但這并不證明我比其他人有本事,我只是在證明:努力奮斗,,相信自己,,可以帶來改變?!彼f,,無論是練技能還是修品行,都永無止境,,因為自己實在太平凡,。有幸的是,可以在優(yōu)秀的人群里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拔矣肋h都會感恩自己能夠做著一份這么喜歡的事業(yè),還結緣這么多優(yōu)秀的人,?!?
在新聞這條戰(zhàn)線里,懷著新聞理想的她,,無論是在汶川地震現(xiàn)場,還是雪災,、礦難一線,,都沒有退縮。無論是身懷六甲還是當了媽媽,,她的熱情都沒有減退,。她的同事還給她起了個綽號叫“拼命小三娘”。張麗娜說她會一如既往地拼下去,,因為她拼得很快樂很享受,,而且在她看來,平凡的自己除了努力奮斗,,也再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正是憑著著一股拼勁,,2013年她被評上新華社十大新銳青年,并且獲得了“新華社十佳記者”的殊榮,。她的一名同事這樣描述眼中的娜姐: 這個如同“神一般人物”的各種事跡,,在我入社之初便經(jīng)常縈繞耳畔,,從入社的第二年起,,就接連創(chuàng)造了考核年年排名第一的奇跡。走近她,,我發(fā)現(xiàn)她的成功來之不易,,她的勤奮有目共睹,她背后的付出也同樣超出常人,。她總能想到辦法不斷突破,。在采訪煤田滅火工程時,地方政府部門千方百計阻攔,,但她和同事還是突破官方封鎖,,悄悄雇上出租車到現(xiàn)場調查;某地發(fā)生山洪災害事故,,獲悉線索后,,她給現(xiàn)場官員打了60多通電話,直到追出結果,;一個縣城花炮廠爆炸事故發(fā)生時,,對方封鎖人員傷亡消息,她和同事借助線人找到了4具尸體……
張麗娜也坦言,,失敗挫折,、不如意,這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她說:今天我作為優(yōu)秀校友和大家侃侃而談,,表面上看也很風光,其實我從業(yè)的每一天都會遭遇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在一次次是非曲直之間,,我也時刻面臨挑戰(zhàn)。記得,,我報道過一起鐵路部門的瞞報事故,,時任鐵路局長假惺惺地表揚我敢于揭露真相。他背后又信誓旦旦地要收拾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記者,。記得,,我揭露某地司法局壟斷律師防堵民告官,司法局長大發(fā)雷霆,,接二連三給我打電話進行威脅,。記得,,我做一國貧縣爛尾樓的調查報道時,有人提醒說這樣的項目背后都有大老虎,,別捅漏子,。
2013年,張麗娜在《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這篇發(fā)表在新華社內部的一篇業(yè)務文章的中說,,今年正好是我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七年之癢的感覺也漸漸縈繞心頭。此癢非厭倦之意,,而是對于到底為何從事新聞事業(yè)的觸動,。較之過去,我們從業(yè)的環(huán)境,、對象,、范圍、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媒體時代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尤其社會轉型期面對各種誘惑,,記者的職業(yè)操守遭受挑戰(zhàn),,理想常常會遭遇現(xiàn)實的嚴峻挑戰(zhàn)。在這個時期,,特別需要追求真理的信念,、揭示真相的勇氣,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真相可能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事件可能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如果我們還沒有準確了解現(xiàn)實就輕率地議論現(xiàn)實,,又怎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她還在這篇評論稿件中深有感觸地寫下:媒體人比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我們常常呼吁各行各業(yè)的人恪守職業(yè)道德,,媒體人更要嚴格自律。恪守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義就外在而言是遵紀守法,,就內在而言則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職業(yè)良知。
筆者走近張麗娜發(fā)現(xiàn),,雖然她有很多神一樣的傳說,,看上去也和身邊普通的學姐沒啥兩樣:愛說又愛笑,也很愛生活,,經(jīng)常在微信里曬自己可愛的女兒,。但是,,聽到她那些奮斗的經(jīng)歷,我又感覺到她和其他優(yōu)秀校友一樣,,都擁有堅定和執(zhí)著的品質,,所以她才會像個“拼命小三娘”一樣幸福地工作和學習吧。
銘記歲月 寄語于學子
2012年年末的時候,,張麗娜曾回民大,,與黨委宣傳部記者團的學子們分享分享媒體人心得,她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記者團成員們,,校園媒體是展現(xiàn)自己和培養(yǎng)自己能力的有效平臺,,并希望同學們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通過記者團的工作經(jīng)歷來提升自身能力,,并為以后的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
這次在內蒙古采訪張麗娜,筆者問她為啥當初選擇做記者呢,?她說:新聞是一個充滿色彩和夢想的行業(yè),,當初選擇做新聞,我和多數(shù)同仁一樣,,都懷揣著一份熱血沸騰的夢想,。哪個記者不想用自己的工作抑惡揚善,成為公眾利益的守護者,、社會發(fā)展的瞭望者,、時代進步的推動者?又有誰不渴望見證更多的大江大湖,、大智大勇,、大情大愛?胸懷這份美好的理想,,以至于再苦再累也愿意跋涉在路上,,采訪遭遇再大的挫折,哪怕是隨時可能面對死亡,、暴力,、威脅,也無所畏懼,。
她送給學弟學妹們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共勉:無論你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阻礙,請不要輕易懷疑自己的夢想,,一定要相信,,我們年輕人上升的通道并沒有被堵塞,只需要保住那份激情再努一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