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五四青年節(jié),弘揚教育家精神,4月29日下午,原創(chuàng)主題話劇團課《大先生》在我校大禮堂上演。團湖北省委書記劉治田,我校黨委書記徐業(yè)勤、副校長李紅燕、副校長馬玉堂、總會計師包莉娜,各部門負責人,各教學單位黨委書記、分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團委書記和副書記以及青年師生代表等2000余人參與團課學習。
《大先生》以我校創(chuàng)辦歷程為背景,生動再現(xiàn)白瑞西、吳澤霖、嚴學宭三位“大先生”的奮斗歷程,通過跨越時空的對話,引導廣大師生弘揚教育家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話劇團課由校團委、檔案館(校史館)、黨委教師工作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等單位共同打造,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北省“最美社科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柏貴喜教授和面向全校選拔的20多名學生擔任主演,通過沉浸式“美育+大思政課”的形式,再現(xiàn)革命先輩的青春奮斗史,激勵當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前行。
話劇以青年學子“尋訪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為線索展開。隨著柏貴喜教授在鄂西田野調(diào)查現(xiàn)場的講述,一幅波瀾壯闊的教育圖卷徐徐鋪展——

劇中柏貴喜教授分享報考民族學專業(yè)的初心。 胡妙攝
上世紀50年代,在新中國初升的朝陽中,中南民族學院(現(xiàn)中南民族大學)在武漢誕生。時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的吳澤霖先生帶領師生遠赴藏區(qū),用腳步丈量民族文化深度;50年代末,時任院長的白瑞西與副院長嚴學宭兩位先生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碰撞智慧火花,為中南民族學院發(fā)展擘畫藍圖,詮釋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上世紀80年代復校之際,3位“大先生”再啟新程,為民族高等教育夯基壘臺……劇中一幕幕動人場景,充分展現(xiàn)了教育家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赤子之心。本次演出突破傳統(tǒng)話劇形式,將土苗風情舞蹈《西蘭卡普》、象征破曉的舞蹈《曙光》、青春律動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歌舞表演嵌入劇情轉(zhuǎn)折點,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舞蹈《曙光》。 胡妙攝
話劇以沉浸式舞臺語言詮釋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當白瑞西先生寄語學生“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氣”;當吳澤霖先生坦言“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國效力”就是最值得做的事;當嚴學宭先生在學術爭鳴中堅守“學問要扎根中國大地”……觀眾席間掌聲雷動。

劇中吳澤霖教授帶領師生團隊遠赴藏區(qū)。 黃啟帆攝
“每次念出白瑞西院長‘咱們把這一輩子都獻給了祖國的花朵們’這句臺詞時,我的手指都在微微發(fā)抖。”飾演白瑞西院長的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學生劉桐赫動情地說,“本次話劇從前期籌備到演出歷時近一個月,劇組里的每位同學反復打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因為我們演繹的不僅僅是歷史,更要讓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青年的血脈中澎湃新生。”音樂舞蹈學院2023級研究生左歡在看完演出后感慨道:“這是很震撼人心的一堂團課,也是非常鮮活的校史教育,‘大先生’不僅活在歷史里,更活在我們追求真理的腳步中,我深刻感受到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不易,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

劇中3位“大先生”袒露心聲。 谷志斌攝
當舞臺燈光聚焦當代,民大青年學子接過前輩的學術行囊:他們走進新疆,搜集中原與新疆各民族及新疆各民族之間“三交”史;扎根武陵山片區(qū),采集瀕危植物資料,為我國特色食物資源的“中國造”奠定了重要基礎;“石榴籽”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接力奉獻,為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青春力量……一代代民大教師躬耕杏壇、勉力治學,生動詮釋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一代代民大學子深入基層、扎根邊疆,以腳步丈量祖國大地,這正是中南民族大學“篤信好學,自然寬和”校訓最生動的注腳。演出在全體演員與觀眾席師生共同唱響《和光同塵》的歌聲中落下帷幕。
此次主題團課在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同步直播,通過“線下舞臺+云端共享”的創(chuàng)新模式進行,點贊量突破3萬。西藏山南市乃東區(qū)中學、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第一中學、云南大理漾濞彝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廣西德保敬德鎮(zhèn)中心校師生代表同步觀看。

我校研支團服務地學生觀看現(xiàn)場直播。 張俊瀟攝
近年來,學校精心打造“道中華之美 美中華之道”校園文化品牌,持續(xù)發(fā)力構(gòu)建第二課堂“美育+大思政課”體系,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載體,積極探索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青年化闡釋路徑,有效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更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其在廣大青年學子中的深度認同,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青年筑牢思想根基。學校將以此次團課為契機,進一步發(fā)揮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讓跨越時空的教育家精神成為滋養(yǎng)青年成長的豐厚養(yǎng)分,激勵更多學子在祖國大地上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民大答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