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為彝語音譯,,“撮”意為人、“泰”意為變化,、“吉”意為游戲,、通譯為“變人戲”,是流傳于貴州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xiāng)裸戛寨的一種古老彝族戲劇,,記敘了彝族先民由狩獵,、游牧生活進入到耕牧結合定居生活的發(fā)展過程,并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記錄“撮泰吉”的傳承現狀及深入挖掘“撮泰吉”所包含的民族共同體文化內蘊,,“一去紫臺連朔漠”隊段海容、王蕊琦兩位同學于2024年8月2日-8月6日專程前往威寧縣,,開展口述歷史社會實踐活動,。

(圖1:圖為“撮泰吉”之鄉(xiāng)—板底鄉(xiāng),,段海容攝)
在板底鄉(xiāng),,團隊成員見到了“撮泰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文道華及其孫子文超,。出生于彝族“畢摩”世家的文道華,從小便和父親學習“撮泰吉”,,他詳細介紹了“撮泰吉”的表演內容,、表現形式及藝術特點,還特地向團隊成員展示了“撮泰吉”表演所需道具并現場進行了一段精彩表演,。文超作為“撮泰吉”的最新一代傳承人,,在演藝之余還主動前往本地中小學培養(yǎng)本地青少年對“撮泰吉”的興趣。文超在訪談中重點講述了“撮泰吉”目前的展演情況,、傳承體系以及其個人對“撮泰吉”的認識和展望,。對板底鄉(xiāng)文氏祖孫的訪談,讓團隊成員一方面擴充了對“撮泰吉”相關知識的儲備,,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了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承在當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發(fā)展契機,。

(圖2:團隊成員與文道華、文超合影,,王蕊琦攝 )
為了進一步了解威寧本地的民族特點及其與“撮泰吉”藝術的關系,,團隊成員秉承問題意識,來到威寧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對威寧縣民族研究所所長文友軍進行專訪,。文所長向團隊介紹了威寧縣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就本地彝族的起源遷徙,、文化習俗,、節(jié)慶活動進行了重點說明,還指出了當下及未來威寧縣有關部門務必會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指導下保護好傳承好“撮泰吉”,,并進一步挖掘“撮泰吉”本身所蘊含的各民族先祖在人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早期社會發(fā)展歷程中互幫互助、團結一致地共同開拓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進而實現社會進步與民族融合的共同體精神,。

(圖3:文友軍所長接受團隊訪談,,王蕊琦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20年10月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彝族“撮泰吉”以戲劇的形式展現了西南地區(qū)先民的遷徙與生活細節(jié),,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乃至科學價值,,同時“撮泰吉”的角色配置更是展現出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特點:嘿布(漢族老爺爺)、麻洪磨(苗族老爺爺)與惹嘎阿布,、阿布磨,、阿達姆等彝族角色同臺演出,共同為人們帶來源自上古的視聽盛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的直接反映,。未來,,“一去紫臺連朔漠”隊將繼續(xù)挖掘“撮泰吉”的寶貴價值,將這一內涵豐富的古戲劇進一步推廣,,從而以實際行動來踐行新時期民族院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先鋒”的時代使命,!
(責編:張敏,審核:王璐璐,,上傳:袁磊)